南开大学自设立旅游学系以来,致力于推进扎根祖国大地的旅游基础理论探索,以旅游学科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以我院百名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入选者马晓龙教授为代表的科研团队,致力于推进旅游社会影响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马晓龙教授毕业于中山大学,师从国内旅游学研究知名学者保继刚教授,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优秀专家,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标准化委员会委员、中国地学旅游联盟常务秘书长、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专家委员、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Tourism Management编委等职务。
马晓龙教授长期致力于旅游与社会发展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2项,国家旅游局青年专家培养项目2项,及其他省部级等科研项目10余项。在《Tourism Management》、《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Journal of Hospitality & Tourism Research》、《Journal of Destination Marketing & Management》、《Journal of Hospitality & Tourism Management》、《Journal of Tourism & Cultural Change》、《Asia Pacific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旅游学刊》、《经济地理》、《人文地理》、《地理研究》、《地理科学》、《自然资源学报》等国内外旅游学科和关联学科重要期刊发表高质量研究成果70余篇,独立撰写著作5部,翻译著作1部。获得省部级奖励3项,作为国家旅游局青年专家参与国家“旅游法”、“国家旅游业‘十二五’规划”、“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国务院41号、31号文件等系列文件的起草工作,组织、承担和参与各类国家和地方旅游标准、旅游法规等的研究、制定和论证等工作。为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省、市、县编制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旅游景区控制性规划、旅游场地修建性规划、旅游专项规划等百余项。近年来,马晓龙老师领导学术团队专注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旅游与乡村社会发展研究,将焦点放在乡村旅游地居民生计与就业行为特征、幸福感、不同利益主体关系及治理模式等方面,具体研究工作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1.乡村旅游地居民生计与就业研究
立足文化在传统农耕社会中的纽带作用,创新文化因素的时代价值,构建了文化因素介入下的农村社会可持续生计框架,对框架的适用性、实用性进行基于中国乡村实践的理论验证。研究结果表明,传统文化对农民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重大影响,是家庭不可或缺的生计资产。扎根于乡土社会的代表性文化要素——地缘与亲缘观念,在农村社会不断得到延续与巩固,在拓展社会资本的同时,在中国乡村旅游地农户可持续生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同时表明,农民参与旅游就业的数量、规模和行为在不同阶段会经历“少数参与-多数参与-退出”的动态变化,这一系列变化可以被视作农村居民基于对利益诉求和环境约束的综合考量而作出的适应性择业的叠加组合,不稳定、动态的旅游业态激发了村民投机心理,进而引致了差异化的旅游就业行为,以及由此导致的农村居民生计水平变化。基于研究发现,从政府制度设计、农民就业预期调控、信息分析与方案选择流程等角度提出了改善农民生计、提升家庭生计战略的有效路径。
2.乡村旅游地居民幸福感研究
针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漏损”以及农民获得感不高、幸福感不强的现象,开发了基于三个维度的农民幸福感测量量表。测量结果表明,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情感联系的增加以及个人自我发展的实现是决定农村居民生活幸福感的三个重要方面,且农民的物质幸福感和个人发展对其整体生活幸福感的影响作用比情感幸福感更为重要,就业参与程度较高的居民不仅对自己的物质生活与情感生活更加满意,对物质生活提升及个人成就感增强的感知越强烈,而且往往拥有更高自我成就感,认为自身个人价值、促进其个人发展的机会得到了有效实现,生活的幸福感更强、获得感更高。管理者在提高农民主人翁意识、将农民视为产业发展核心利益主体的同时,要适度赋予而不是过分强调他们对社区的决策管理权力,适当引入外部力量更有利于农民在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获得感的可持续增长。在以上发现的基础上,申请人从“适度”增权的视角,归纳出尊重农民生活幸福感及其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意见与看法,通过丰富参与内容从而提高农民整体生活幸福感的实现路径。
3.乡村旅游地治理模式研究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维护好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提出了具体要求。研究表明,尽管地方政府在中国农村社会治理中具有明显的层级性法律理性权威,但也同时存在一种隐性的运作层面的关系,与法律原则不同,农民可以利用手中掌握的社交网络维护和最大化他们的利益。这种非市场化、包括居民参与能力在内的农民权益实现与否会直接导致乡村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与冲突,甚至屡屡爆发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恶性事件。研究还发现,利益相关者之间不是单纯而是相互交织的合作或对立关系,随着乡村产业发展的进展呈现一种过程性演进,经常由地方政府和开发商组成增长联盟,共同领导征地进程,在这个过程中,农民在联盟形成中的潜在脆弱性得以充分暴露,农民的就业参与能力受到完全的压制与制约。研究基于以上发现的基础上,从权利的组织模式、社会组织的分工模式等角度提出产业发展过程中构建具有制约性,以农民为主体的增长联盟体系,保障农民参与能力,减少农村社会冲突,提升农村社会治理水平的实践模式。
4.关系、资本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研究
不同于城市地区高度原子化和居住流动性,乡村社区在传统农耕文化和非正式惯例影响下,许多经济活动被嵌入在社会关系网络中。高度密致化的社会资本成为乡村居民应对剥夺的有力武器。围绕关系在旅游地房屋拆迁过程中如何影响居民利益的分配、居民如何利用宗族和社会关系网络采取调适性的抗争策略等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问题,在深入阐释社会资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等概念的基础上,不仅识别了乡村旅游地各利益相关主体在旅游收益分配过程中形成的关系结构,解构了不同利益相关者寻求补偿利益的机制;而且深入剖析了乡村旅游地居民在旅游收益分配过程中相关行为策略选择背后的行动逻辑,从而有效揭示了中国乡村旅游利益分配过程中各利益主体行为决策的内在机理。研究通过对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不同利益主体间互动关系过程和本质进行深入阐释和深度剖析,不仅有助于缓解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冲突与矛盾,促进后续乡村旅游开发的顺利进行和长期可持续发展,更对维持乡村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期的部分代表性成果如下:
[1] Xiaolong Ma, L. Zhang, L. Yang, R. Wang. Tourist ethnocentrism and tourism intentions during a political crisis. Journal of Tourism & Cultural Change, 2023, 23(1).
[2] Xiaolong Ma, R. Wang, M. Dai, Y. Ou. The action logic and interpretation framework of residents’ resistance in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Journal of Hospitality & Tourism Management, 2022, 51.
[3] Xiaolong Ma, L. Yang, R. Wang, M. Dai.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employment: a phased evolution mode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 Tourism Research, 2022, Online
[4] Xiaolong Ma, R. Wang, M. Dai, Y. Ou. The influence of culture on the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of households in rural tourism destinations,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21, 29(8).
[5] R. Wang, M. Dai, Y. Ou, Xiaolong Ma*. Residents’ happiness of life in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Journal of Destination Marketing & Management, 2021, 20.
[6] M. Dai, D. Fan, R. Wang, Y. Ou, Xiaolong Ma*. Residents’ social capital in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Guanxi in housing demolition. Journal of Destination Marketing & Management, 2021, 22.
[7] Xiaolong Ma, M. Dai, D. Fan. Land expropriation in tourism development: Residents’ attitudinal change and its influencing mechanism, Tourism Management, 2020, 76.
[8] Xiaolong Ma, M. Dai & D. Fan. Cooperation or confrontation? Exploring stakeholder relationships in rural tourism land expropriation,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20, 28(11).
[9] 苏伟锋, 马晓龙*, 贾文通, 陈泠静. 共同富裕目标下旅游发展对乡村居民生计类型及特征的影响. 自然资源学报, 2023, 38(02): 474-489.
[10] 王蓉, 欧阳红, 代美玲, 马晓龙*. 旅游地可持续生计:国际研究进展评述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人文地理, 2022, 37(04): 10-21.
[11] 马晓龙. 发挥标准化技术支撑作用 推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标准化, 2022(21): 27-29.
[12] 马晓龙, 王海燕, 陈泠静, 尹平. 省域入境旅游收入的时间序列特征——以海南省为例.旅游论坛, 2022, 15(01): 25-36.
[13] 马晓龙, 陈泠静, 魏楠, 张丽甜. 中国及周边国家出境旅游市场互动格局动态研究. 人文地理, 2021, 36(02): 155-163..
[14] 马晓龙, 李维维, 魏楠, 王蓉. 中国及其周边国家国际旅游市场的互动格局与结构特征.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21,37(03):120-127.
[15] 王蓉, 代美玲, 欧阳红, 马晓龙*. 中国风景名胜资源的空间格局、使用效率与战略适应.资源开发与市场, 2021, 37(06): 726-733.
[16] 王蓉, 代美玲, 欧阳红, 马晓龙*. 文化资本介入下的乡村旅游地农户生计资本测度——婺源李坑村案例.旅游学刊, 2021, 36(07): 56-66.
[17] 朱瑞, 马晓龙*. 趋利或避害?出境旅游产品折价促销情境中的决策博弈. 旅游研究, 2021, 13(03): 18-31.
[18] 欧阳红, 代美玲, 王蓉, 马晓龙*.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研究进展述评.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21, 37(05): 124-132.
[19] 李维维, 陈田, 马晓龙*. 西安城市旅游休闲业态空间热点特征及形成机制. 地理科学, 2020, 40(03): 437-446.
[20] 代美玲, 马晓龙*. 乡村旅游开发土地收储阶段居民意愿特征与细分机制——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 旅游学刊, 2020, 35(04): 26-35.
作为我国最早开办旅游本科专业的重点高校,素有中国旅游教育“黄埔军校”之称的南开大学,积极依托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推进旅游学科建设;同时,将扎根于祖国大地的前沿学术理论转化为“知中国,服务中国”的特色行业实践,为以推动旅游产业发展提升国民幸福感,助力高质量开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而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