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联系我们
  3. OA系统
  4. EN

首页 >新闻速递

天津论坛2025聚焦亚洲旅游与世界城市“亚洲出入境旅游与世界旅游城市发展”分论坛成功举办并发布智库报告

发稿时间:2025-10-22 16:50

(通讯员 石培华、王屹君)10月19日,南开大学与韩国崔钟贤学术院共同主办的“天津论坛2025”在津启幕,20日,平行分论坛10:亚洲出入境旅游与世界旅游城市发展——暨天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在南开大学举办,南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白承铭出席论坛并致辞。南开大学原校长、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前主席、南开大学现代旅游业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理事长龚克、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原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原国家旅游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志发、联合国旅游组织大使、原执行主任祝善忠、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原司长孙若风、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监督局原一级巡视员张海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战略规划助理总干事、国际创意与可持续发展中心首席顾问汉斯·道维勒、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创意和可持续发展中心顾问理事:梅里·马达沙希、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德村志成、韩国庆熙大学酒店旅游管理学院教授朴尚元、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院长徐虹、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副院长陈晔等做主旨报告。分论坛由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研究院、南开大学现代旅游业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共同承办,南开大学现代旅游业发展省部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石培华作为分论坛主席主持会议。


白承铭在致辞中指出,世界旅游格局正在经历深刻变革,亚洲旅游业展现出强大的韧性与活力,成为推动全球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次论坛聚焦“亚洲出入境旅游”与“世界旅游城市发展”,并紧密结合“天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建设”重大战略议题,意义深远、恰逢其时,分论坛不仅为亚洲乃至全球的旅游业界、学界提供了一个高端对话与思想碰撞的平台,更将学术探索与城市发展实践紧密相连,南开大学作为全国旅游教育领军学府,旅游协同创新中心作为教育认定的目前旅游领域唯一的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以及首批文旅部行业智库试点单位,希望进一步发挥旅游教育与创新高地的作用。

龚克作“让文旅成为幸福和繁荣的支柱产业及天津对策“主旨报告,他指出旅游是人类发展内在需求、全球经济复苏重要引擎、国际交流民心桥梁、科技革命的场景试验场,旅游从“身体移动”升级为“全球网络节点链接”,世界旅游城市已演化为文旅消费与科技创新的耦合平台 ,出入境旅游成为高水平对外开放重要载体。津派文化独具魅力、天津建设国际消费中心潜力巨大,建议唱好京津“双城记”、发挥上合峰会红利,将峰会关注量转化成为游客流量,使天津成为全球游客心愿清单上的新兴城市和休闲之都。深化合作,设计邮轮+曲艺+夜游组合产品,打造“48小时海上假期”,把天津变成东北亚的 “周末后花园” 。

郑新立作“亚洲旅游新格局与津京冀世界旅游城市群协同发展“主旨报告。他指出全球旅游竞争正在由“单城争雄”迈向“都市圈与世界级城市群竞合”,世界旅游城市呈分层结构、世界城市旅游竞争同时也是产业链的竞争,京津冀协同要打造世界及旅游城市群,就需要一体化推进,真正把线路、品牌、交通和服务做成整体的供给体系。特别是要抓住上合峰会成功举办契机,以此为战略平台和大引擎,盘活天津滨海新区于家堡金融区。他建议利用于家堡巨大空间,策划打造一个聚焦中国神话、体现中国人丰富想象力和智慧的主题公园,打造天津文旅大IP和流量大引擎。

王志发作“文旅引领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建设世界城市群“主旨报告。他指出文旅发展要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支柱产业、幸福产业和民生产业的定位,进一步发挥文旅最为发展新引擎的动力作用,引领发展旅游工业、旅游服务业、旅游农业、旅游商业等新产业形态,引领构建新的现代产业体系,并加快推进旅游从资源和投资推动迈向创新驱动。这方面,天津可以发挥优势,在培育发展文旅装备制造业、会展和生产性服务业、文旅教育培训、文旅要素交易等新业态新赛道上发力突破。并发挥京津双城联动和京津冀协同,共同打造全国性的文旅教育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推进文旅创新的世界级城市群。

祝善忠做“亚洲主要世界旅游城市的经验启示“主旨报告。他指出纵观全球旅游发展中亚洲城市的崛起引人注目,分享了亚洲主要世界旅游城市的经验。韩国首尔音乐赋能、从“流量”到“留量”的多维布局,泰国曼谷体系化构建迈向永续旅游引领地位,新加坡生态化赋能重塑会展产业价值,东京城市更新的“场景化”创新,香港跨部门协作的“系统化”推进。北京发展入境旅游的全链条优化构建友好新生态,上海打造“第一站”和一站式服务转化国际流量,建议打造独属天津的“超级文化IP”、系统构建入绝境旅游服务系统,实现从“资源”到“流量”、从“流量”到“留量”的创新转化,并建议想办法吸引国际组织落户天津。

梅里·马达沙希作“转型中的旅游业:中国迈向绿色智慧未来之路“主旨报告。她分享30多年里来中国80多次对中国旅游发展的观察思考,认为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精彩成就得益于几个方面的有效治理和独特模式,中国将旅游业纳入国家发展计划持续编制实施旅游发展规划,统筹推进城市和乡村旅游发展,充分利用科技推进智慧旅游,生态旅游发展、政府推动与市场结合、不断深化对外开放、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等丰富经验,对全球有很好的启示意义。

汉斯·道维勒作“中国旅游发展战略的主要特点“主旨演讲,总结对中国旅游发展战略的观察和研究,认为中国旅游特战的特点是有持续的战略规划还有多样化的模型和战略,有强有力的监测及长期可持续目标,分享了他帮助和参与推动中国城市文化驱动可持续城市旅游的实践,建议天津申请争取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提升天津全球影响力,建议用好天津名人提升天津文化影响力,创新探索创建更持续、更有弹性、更有创造力和包容性的城市。

孙若风作“科技革命激活津派文化魅力的路径对策”主旨报告。他指出天津作为现代工业文明进入中国的先行者,科技应用为城市文化注入了鲜明的创新基因,塑造了津派文化的独特气质。科技革命正在重塑天津文旅行业,以科技革命焕发津派文化魅力,事业和产业两手发力,津派文化“创新表达”,针对年轻游客的“国潮”风,开发“津派建筑元素+智能穿戴”沉侵体验;对接家庭旅游,打造“AI互动+漕运文化”的亲子体验项目,实现“消费场景即文化场景”的转变。

张海燕作“我国主要大都市入境旅游比较及天津对策”主旨报告。他以接待入境旅游人数、接待入境人数同比上年的增长幅度、各城市地区旅游外汇收入、入境游客平均花费、每百人口接待入境旅游人数、旅游外汇收入相当于当地GDP比重等主要指标,以数据比较北京、上海、广州、天津、重庆等5个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入境旅游发展,帮助找准天津发展入境旅游和特色优势和差距,有针对性提出天津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和世界文化旅游名城的对策建议。

德村志成作“访日中韩观光客现状与动向:国际旅游城市应有的认识”主旨报告。他分享了疫情后日本入境旅游快速发展经验,指出中日韩是亚洲最具代表性的国际市场,三国间一举一动足以触动全球特别是亚洲旅游市场。他认为对外宣传应该充分发挥文化魅力,让旅游者成为文化传播者,旅游追求的不仅是满意而是感动。天津文化很有国际吸引力,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要征服客人五感、别让客人无感, 要让游客高兴来、欢乐游、愉快住、感动走、伴手礼。

朴尚元作“智慧旅游与全球旅游城市发展:亚洲入境和出境的视角”主旨报告。他认为旅游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迫切需要现代信息科技将各种要素各个环节分散的需求进行高效精准整合,实现旅游智慧化。除了关注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对旅游经营服务带来系统性变革,还应该关注对旅游就业方位和就业方式带来的影响。这种革命才刚刚开始,未来更加巨大,建议中国与韩国旅游青年学者加强和创新合作,努力成为智慧旅游的学术和产业的未来领导者。

徐虹作“天津国际消费中心与世界旅游城市建设创新突破”主旨报告。她认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与国际旅游城市建设是一体两面,建议以工业化和旅游化推进天津发展,工业化做强天津生产、提升硬实力、扩大经济聚集效应、实现城市现代化,旅游化做强天津生活、提升软实力、扩大经济增值效应、实现城市品质化,以“双化”建设促进形成生产、生活、生态和生命四生和谐的新局面,并针对天津文旅发展提出以十大工程建设提升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美誉度。

陈晔作“幸福驱动的世界旅游城市发展及天津路径”主旨发言。他分析了当前社会商业文明从效率至上转向幸福创造的趋势,以长沙、西安和深圳等城市为例探讨了建设幸福驱动旅游城市的前沿实践,对天津建设世界级旅游城市提出五点建议:加强以幸福为导向的社会性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以创造力为特征的城市文化与气质、成为一个会讲故事的城市、打造文旅新消费业态产品和进一步提升国际化水平。


分论坛上,石培华教授发布了《中国与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出入境旅游发展与合作研究报告》。报告指出,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深度调整,亚洲是地缘博弈焦点和风口,也是世界和平稳定之锚和增长动力源,旅游是全球经济复苏增长的风向标和温度计,亚洲和中国是全球旅游增长的重要基石引擎,亚洲入境旅游发展及合作,是促进亚洲和平稳定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融合纽带和稳定基石。出入境旅游成为我国构建高水平开放新格局的重要标志,中国出入境旅游游快速发展,“China Travel”成为国际热词,个人旅游选择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中国出入境旅游呈现新动力新特征,旅游动机从历史文明和自然山水到现代生活并重,“中国游”同时伴随着“中国购”,中国从世界加工厂也逐渐成为国际消费中心。国际旅游发展中世界城市地位更加凸显,成为出入境首站和枢纽母港,也是全球国际游客的主要目的地和客源地,中日韩、中国东盟出现说走就走的“周末旅游度假圈”,成为人文交流催化剂和民心相通桥梁。要创新入境旅游宣传,充分利用新媒体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吸引力。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天津文旅快速发展潜力巨大,应进一步充分发挥上合峰会后效应,抓住机遇加快推进天津建设世界旅游城市和国际消费中心,进一步唱好“京津双城记”,打造京津冀周末休闲度假新生活圈,京津冀协同共建世界旅游城市群。

下午,旅游与服务学院副院长陈晔、副院长杨德进、副教授妥艳媜分别主持“京津冀协同发展前景与天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科技赋能“津派”文化传承发展与文旅开发”、“上合峰会后天津文旅发展的新机遇与新对策”三个对话。对话邀请了北京体育大学旅游休闲学院院长将依依、天津外国语大学一带一路天津战略研究院院长李名梁、中国科学院地理所副研究员朱鹤、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讲师张毓利、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教授王菁娜、副教授孟繁强、李晓义、邱玮、于海波、易志斌、马静、焦彦、徐春秋、孙宁、讲师马世贵等出席。

张学良在下午圆桌对话环节致辞指出,学院近年来学科实力不断增强,在高质量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期待我们以国际化视野和服务区域和国家的高站位,深入落实党中央部署要求,以更有力的举措和行动落实国家战略,推动天津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国际旅游城市取得新的更大成绩。

圆桌对话1主题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前景与天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共同探讨了我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一年来取得的成就,存在的发展潜力和机会和对策等。蒋依依建议应进一步深化推进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发挥天津邮轮母港作用。李名梁建议京津冀联动营销共同打造区域文旅品牌,打造滨海新区到雄安文旅走廊。朱鹤建议深化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跨区域合作。孟繁强建议突出文旅人才培养,特别是MTA这样的经营管理人才要突破。张毓利建议天津需要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强化津派文化特色,发挥邮轮母港优势,加强一体化协同发展。

圆桌对话2主题为“科技赋能“津派”文化传承发展与文旅开发“。大家从津派文化内容阐释、情感共鸣、品牌传播、产品开发、数智场景、产业发展等维度分享了自己的精彩观点。杨德进首先对“津派”文化的提出和科技赋能的重要性进行了背景介绍,李晓义副教授对津派文化内涵和促消费逻辑发表了自己的独特看法,邱伟副教授从文化共鸣和认同感切入提出了津派文化产品开发路径,于海波副教授就数字新媒体背景下如何提升津派品牌传播力和体验感作了充分回应,易志斌副教授指出了津派文化的数智化场景打造对天津建设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目的地有着重要意义,马世贵老师基于供应链研究视角分享了“科技赋能+文化创意”双轮驱动下做大津派文旅产业的思考建议。

圆桌对话3主题为“上合峰会后天津文旅发展的新机遇与新对策”。王菁娜指出,上合峰会为天津留下了非遗展示经验、标准化流程和高水平服务体系、志愿者专业精神,是天津建设“国际会客厅”的重要基础。马静提出,天津应将会展旅游作为发展方向,着力打造“国际会展之都”,加强政策支持以吸引专业人才。焦彦认为,需将峰会对市民自豪感的短期影响转化为持久动力,推动“被看见、被深知、被依赖”的发展路径,通过产学研合作让人才扎根天津。徐春秋建议,挖掘天津洋楼、港口等文化资源,打造主题会展空间与文化体验馆,推动商务活动与文化场景深度融合。孙宁指出,天津需解决景点分散、体验单一等问题,通过塑造“津派文化”IP,结合新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提升游客满意度。专家一致认为,天津应以清晰战略、创新产品和人才政策为抓手,将上合峰会机遇转化为持续发展动能,实现城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南开大学
旅游与服务学院